今天是: 

中国政府网 湖北政府网 繁体中文 手机版 一号登录|注册 无障碍浏览 OA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部门动态

余辉亮:与林海共生二十载 从“追猴人”到生态守护者

日期: 2025-08-28 18:00 来源:神农架林区融媒体中心

| | |

神农架林区融媒体中心(记者房泽洋)在神农架的茫茫林海中,有这样一个人:他背着简单的行囊走进云雾,却把生命的根系与林海缠缚在一起;他带着青春的热忱踏上山路,却用二十载光阴,把自己活成了生态保护的一座路标。他就是神农架国家公园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余辉亮——“神农人才”殊荣的获得者。

初入林海:以赤诚扎下深根

2005年,江西青年余辉亮带着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的学识,踏上了心心念念的神农架。彼时的科研站木屋漏风,冬天靠柴火取暖,夏天与蚊虫为伴,他却笑言:“从小就痴迷大自然,这儿才是离研究对象最近的地方。”

这一笑,便是二十年。从青春年少到年过四十,他把家安在了林区,把心交给了生态。同事们说,余院长的办公室灯常常亮到深夜,要么是在整理野外监测数据,要么是在打磨科研项目申报材料。而更多时候,他的身影在山林间——清晨带着红外相机出发,傍晚踏着暮色归来,裤脚沾满泥土,脸上挂着疲惫却满足的笑。

破解难题:拉近人与金丝猴的距离

神农架金丝猴胆小机警,如何实现近距离无干扰观察,是野外研究的大难题。余辉亮主动加入研究团队,一头扎进山林“蹲守”。

为了缩短猴群对人类的警戒距离,他和团队在山林间日复一日地“蹲守”。从最初的500米,到300米,再到几十米,每一步突破都浸透着汗水。寒冬缺食季,他们反复尝试、改良投食种类与方法,终于让猴群慢慢放下戒备。当第一只猴子大胆取走人类投喂的苹果时,团队欢呼雀跃,为它取名“大胆”——这不仅是一只金丝猴的名字,更是科研突破的象征。

一年后,团队在大龙潭搭建起野外研究基地。他们为每只猴子命名,细致记录社群结构、等级关系、行为习性等第一手数据,拍摄了海量珍贵影像——这些成果,为金丝猴保护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研硕果:在坚守中书写华章

二十年深耕,余辉亮的科研成绩单熠熠生辉。他主持或参与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10余篇被SCI收录。凭借卓越成果,他斩获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斯巴鲁生态保护奖、4次湖北省科技进步奖等荣誉。

荣誉背后是无数个与山林相伴的日夜。在大龙潭基地观察金丝猴种群行为,在密林里小心翼翼地布置红外相机,追踪野生动物生活轨迹。蚊虫叮咬早已是“家常便饭”,早出晚归、凌晨加班更是“工作标配”。他常说:“生态数据来不得半点虚假,每一个数字都要经得起山林的检验。”

如今,他牵头安装的2000余台次红外相机,成了林海的“眼睛”,捕捉到136种野生兽类、鸟类的身影,其中38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金丝猴嬉戏、林麝穿梭的画面,不是冰冷记录,是生灵写给人间的信,让守护有了精准方向。

深度参与神农架国家公园自然生态馆建设,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动展览,积极开展科普宣传,让更多人看见神农架的生态之美。

情系山林:在奉献中温暖人心

对工作,余辉亮苛刻严谨;对身边的人,他却像林间的暖阳,默默传递着温度。同事莫家勇说:“他装红外相机,角度、位置差一点都不行,总说‘得像我们看着动物一样认真’。”可到了节假日,他总把值班揽过去,让同事多陪家人,“那股替人着想的劲儿,比山风还实在”。

在大龙潭金丝猴科研基地,余辉亮对做课题研究的高校学生格外上心。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研究生郑永奇回忆:“余院长常和我们一起野外观察,聊金丝猴习性、趣闻逸事,问啥问题都耐心答,像老师也像亲人。

对自己的小家,余辉亮总觉得亏欠。二十年来聚少离多,父母的牵挂、妻儿的期盼,都藏在深夜的电话里。但他从未抱怨,“神农架的生态保护,需要有人守着。”

谈及二十载坚守的意义,余辉亮的眼神像林间溪流,清澈而坚定。他说未来还要扎根在野生动植物调查监测的一线,把本领练得更扎实,把神农架的生态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有人问我二十年够不够?我说生态保护从来不是‘完成时’,而是‘进行时’,是要跟着林海的年轮一起生长的使命。”他的声音不高,却穿透风雨的力量,“神农架的树在扎根,金丝猴在繁衍,我得跟着它们的节奏,把监测的网织得更密,把保护的墙筑得更牢。”

审核:柯祎 喻玲 编辑:蒋宁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

关注“神农架发布”“神农架新闻”公众号或下载“云上神农架APP”,了解林区大小事。

欢迎关注神农架政府网官方微信 “神农架发布”“神农架新闻”“云上神农架APP”

① 打开微信——发现——扫一扫,扫描左侧“神农架发布”或“神农架新闻”微信二维码关注。

② 打开软件扫一扫,扫描左侧“云上神农架”二维码下载安装APP。

友情链接